top-bg
热点推荐
01
02
03
04
中心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中心动态   正文
【新著推介】徐新建丨《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
上传时间:2022-12-08 15:15:06 | 发布人:暂无 | 阅读:

跨文化比较的新视野与新方法——简评徐新建的《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

李长津

2021年出版的《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立足跨文化比较的视野与方法,阐述了全球背景中的人类学前沿。作者强调,面对人类社会在时空上呈现的多元格局及其历史演变,多民族共同体的人类学担当着解释人类同源性与多样性矛盾统一的学术重任。该著指出,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是多民族共同体文化表述的体现和组成部分,亦是人类学对多民族共同体的关注与阐释。

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双重促进下,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表述逐渐呈现出丰满壮阔、引人注目的多彩景象,在长期的圈层迭代与历史变迁中,构筑起以多元本土的认同为核心、以跨文化对话为人类前景的学科形态,也开启了多民族学术语境下的人类学阐释和人类学视野下的多民族文化观照,并由此推动了多元会聚、道同而合的双向交会及文化与人文学科的双重转向。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网络图片

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因其民族观、国家观与历史观、文化观的紧密关联,已成为人类学本土化研究谱系中的新类型与新样式。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多元互补是其中绵延至今、历久弥新的核心基础。多元展示了人类社会风姿多彩的不同创造及独特贡献;互补则体现着以现代智人基因为前提、揭示天下一家的相辅相成。正如著者所言,在这种多元互补的人类文明体系中,中国的学者通过对多元一体历程的文化自觉,传承了对可称为不同而和模式的认同和期待,从而体现了人类学的中国路径和中国选择,并传达了一个多民族大国所要担当的学术使命。

多元一体的民族团结/网络图片

由此可见,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正是立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属性及多元一体之人类文化观之上,以平等互助、互为主体、守正创新、交相辉映的方式,书写和诠释各民族相互交汇、迁徙融合,以实现风雨同舟、和谐共生的文化愿景,向世人讲述各具特色的本土故事、交流和而不同的多元声音。

历数十年如一日,著者辛苦耕耘,论著硕丰,先后出版《从文化到文学》、《全球语境与地方文学》、《多民族国家文学与文化》,将文化与文学、全球语境与地方文学加以关联和并置讨论,为文化表述与民族志作品的交互滋养,地方文本参与全球对话提供了可行路径。并且,在用多元互动和跨学科视野审视了文学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多元一体的同时,著者还生动立体地勾勒了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的全球图景,令人深思回味。如今推出的《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则堪称一部回向整体人类观的倾力之作,一部系统研究多民族国家人类学类型的学术著作,也是中国多民族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前沿成果。

徐新建作品

《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一书立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全球体系重建、中国与世界各民族跨文化交往的背景之下,梳理总结了人类学的中国故事。著者指出,在世界体系重新构建、民族国家激烈竞争的当代语境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使国民知晓自己、让世界认识中国,已成为关涉甚广的重要议题。著者认为,人类学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既将人之个别性群体性人类性分别研究又整合如一。其中的根本要义在于从理性角度提供我们是谁?的解答。在这个意义上,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通过普遍法则解释人类的多民族性,另一则是经由多民族性完善对普遍人性的理解,强调在关涉个性人类性的同时重点关注群性

全书引证据典,古今呼应,包括对西学东渐后人类学本土化问题的学科性思辨,同时也涉及了与之相关的个案论述;既有关于多民族中国的总体论述及夷夏关联的田野调研,也包括了以北美、不列颠及俄罗斯等地为例所做的跨文明比较。作者承继20世纪以来门户开放的跨文化主张,展现了跳出以往我族中心的局限,将目光转向更加辽阔的人类整体,呼吁超越人类学学科的自我束缚,努力做出理论探索与创新。

变奏中的俄罗斯/徐新建拍摄

其中的总论部分以开放的眼光构筑了人类学的大视野,以整体人类学的回向呼吁,构建了以中国情景而论的简纲,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要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强调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是一门现代学科的中国选择。对于如何重建中国人类学,作者认为应当直面哲学与神学的挑战,反思人类学面临的结构问题与谱系危机,继而提出需要超越国族心结并拥有人类大视野。

全书包括人类学表述族群、地域与遗产跨文明的人类学人类学批评与对话共四编。

第一编人类学表述共五个部分,内容从科学与文学并置下的人类学写作思辨,到对族群身体、民族历史、国家叙事等不同话题的表述与再表述研究,由此对民国-帝国,封贡-誓盟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第二编族群、地域与遗产共五个部分,其中包括著者在有关后文明时代原生态文化的议题下,将特定的田野经历进行个案阐述,讨论了侗族大歌、彝族食俗、中国遗产及灾难表述、古城保护等话题。

第三编跨文明的人类学共五个部分,著者以2009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和2014年到莫斯科和彼得堡的访学参观经历为引,讨论如何在不同族群间的跨文化对话下,理解他者的文明,建构身份认同,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互表述与多元共生。

第四编人类学批评与对话共五个部分,通过与不同学者在民族学与人类学等学科上的学术观点对话,介绍了中国不同时期的人类学学派,讨论了帝国轮替中的认同演变、多民族大国的历史构建等问题。

总体而论,《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一书存载了著者本人沿人类学道路继续迈向整体的系统思辨,同时陈述了以个案聚焦的专题报告,无处不体现了对当代人类学的视野下的前沿理解。通过对人类学的论述对象及理论视野的宏观统筹,尽可能完整地梳理学科的结构与脉络,以打破过去局限于我族中心的古老偏见和停留于本国边界的现代立场。通过分析现代中国人类学领域的代表性观点,作者阐述了有关多民族国家人类学的社会背景和学理创建问题,并尝试厘清多民族国家如何展开人类学的分析和解释,讨论人类学将如何由多民族国家得以延伸与拓展。


多元一体:长城内外是故乡/网络图片

著者强调,一国之内的多元共存是理解人类之国家性与国家之人类性的重要前提。《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一书在讲述人类学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又将如何开花结果的话语场景下,提出人类学需要大视野,需要以全球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为前提,将不同他者置入比较视野的反身式思考,通过多维并置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学科对话来真正认识人类学国别实践,即在中国研究,却并非仅仅研究中国。这就是说,既要包含空间意义上向人群、文化与区域和世界的开放,同时也包含向生命内在的自我和个体开放,做到真正以开放的眼光看世界。

在方法论层面,《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一书强调微观(个体)、中观(族群)与宏观(人类)的整体观照,关注生物、社会与哲学的多维互补,紧跟时代发展和学术前沿,讨论有关数智人文的相关话题。在系统阐述多民族中国的总体论述的同时,又用夷夏关联的实地田野调研以及北美、不列颠、俄罗斯等地的访学事例,生动反映出作者多年来在人类学学科的教研及实际运用中的积极努力。


跨国比较:英国不是不列颠

从整体内容和意义来说,《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用回向整体人类学的目光,在全球视野的观照下,从本土出发却不仅限于本土,以小见大,用生动的案例表述从跨文化的视角理解他者文明。对推动多元一体背景下的人类学学科发展而言,这样的成果无疑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如何在多重叙事的世界格局中,阐释中国特点的人类学故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模式,为创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学科话语指出了可行路径。

(作者简介:李长津,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原著目录

以开放的眼光看世界——人类学的大视野

回向整体人类学”——以中国情景而论的简纲

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一门现代学科的中国选择

第一编 人类学表述

人类学写作:科学与文学的兼容和并置

族群身体的社会表述——从人类学看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历史就是再表述——兼论民族、历史与国家叙事表述中国:帝国和民国的历史叙事

封贡与誓盟——简论夷夏交往的诸种类型

第二编 族群、地域与遗产

历史之维和生命之维:原生态文化的双重视野

侗族大歌的入世为例

重叠的边界:彝族食俗与族群关系

当代中国的遗产问题——革命守成的世纪转变

多难兴邦与灾难记忆——地震展馆中的文化重建

古城的生命在文化

第三编 跨文明的人类学

异邦的田野:剑桥札记

理解他者的文明:族群间的跨文化对话

人类学与博物馆——华盛顿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考察报告

英国不是不列颠”——多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比较研究

俄罗斯变奏:多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镜像

第四编 人类学批评与对话

李绍明和民族学的苏维埃学派

帝国轮替中的认同演变

苗疆再造与改土归流

传统的保存:更近还是更远?——关于侗歌入世的答问

多元夹居者的第三条道路

附录丨受访记

走向人类学——学术经历访谈录

用生命感受一切——访黔籍人类学者徐新建

后记

异邦的田野:剑桥人类学考察/徐新建拍摄

精彩书摘

 

一如多年前的一篇访谈里说过的那样,我与人类学的结缘由来已久。彼此的关联是人类学在前,我在后面,缓慢并持续地朝它走去。

岁月流逝,随着个己的努力前行,路的痕迹依稀可见,人类学的学科身影却依然遥遥在前。这些年来,我尝试着在教研和实际运用中,对人类学的论述对象及理论视野进行统筹,力求获得较为完整的学科结构,以突破严复以来因救亡保种之迫而偏于国学实用的局限,先后强调过微观(个体)、中观(族群)与宏观(人类)的整体观照,以及生物、社会与哲学的三维互补,直至近期倡导关注的数智人文。

本书的汇集,从一侧面体现了上述努力的行走痕迹。其中存载了自己沿人类学道路继续走向的专题思辨,同时也陈述了问题聚焦的个案报告,内容既有关于多民族中国的总体论述及夷夏关联的田野调研,也包括了到北美、不列颠及俄罗斯等地访学考察所做的跨文明比较。不过,书名《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看上去似乎矛盾。人类学以天下为己任,在这里却以国家作了修饰语。如此选择的原因出于两层考虑。首先,人类作为整体,虽具有根基上的统一性,实际是存在却由大大小小的群体构成;其次,近代以后,国家即已作为最为突出的之典型。因此,只要以全球为背景,聚焦国家便是审视人类。反过来说,就演变至今的世界格局而言,脱离国家便也远离了人类。

为此,整体人类学的任务是,同时观照人类的国家性与国家的人类性。其次,国家的类别林林总总,比例最大的却是多民族共同体。于是一国之内的多元共存便成为理解人类之国家性与国家之人类性的重要议题。作为由宪法保障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人类学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且开花结果,既是本土学人的数代愿望,亦是本书所要展示的话语场景。

感谢四方友人的支持提携,感谢相关期刊的先后刊载,更感谢四川大学的资金资助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筹划出品。在朝向多民族国家人类学之道一路走来的艰辛途中,需要感谢的人士还很多,值得缅怀的友情也不少。

大家在前,我在路上。谨以此书的出版,奉献各位。


——徐新建 2020114日,记于川大

学者简介

徐新建,贵阳人,文学博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青海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首席专家,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执行会长,中国作协、音协和剧协会员。出版专著《西南研究论》《民歌与国学》《横断走廊:高原山地的生态和族群》《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及《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等,作品荣获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理事、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特聘专家

联系方式
邮箱:scu2011construct@163.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川大路二段文科楼1区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文科楼
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