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11”计划(以下省略)-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始于2013年11月,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为牵头单位,协同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单位共同组建成立。
中心最初名为“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以“川大牵头、强强联合、多民族共建”的原则组建,旨在研究中华多民族文化,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构建当代中华多民族共同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思想基础,为全球华人凝聚、民族团结、国家复兴和地方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文化导引和智库支撑。
图:2013年中心成立大会
中心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文学人类学、比较文学、现当代文学、古典文献学、传播学、符号学等作为支撑学科,并紧密结合“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双一流学科群建设,以促进中华优秀多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全球传播,推动民族凝聚与复兴为宗旨展开各项建设工作,在学术研究、对策建议和服务国家重大急需和地方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代表性成果,并在与其他协同单位的创新协同机制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2015年12月,中心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被认定为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2020年9月中心正式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四川省文科唯一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自获批以来,中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能力,聚焦国家重大急需,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先后与成都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及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成立了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分中心、“丝绸之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分中心、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分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分中心等4个分中心及重庆武隆旅游国际化协同创新研究院。
目前,本建设期由四川大学副校长姚乐野教授担任中心理事会理事长;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院长曹顺庆教授担任中心主任兼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法教授、曾明教授担任中心副主任;李怡教授担任中心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傅其林教授、朝戈金研究员、额尔很巴雅尔教授、曾明教授、郭郁烈教授、杨玉华教授、李杰研究员担任中心理事会副理事长;徐新建教授担任中心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李菲教授担任中心秘书长。中心汇聚了一批国内外比较文学、民族学、人类学、现当代文学、符号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包括国家和教育部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五名,杰出教授多名,以及知名海外华人学者数十名等,如赵毅衡教授、詹石窗教授、兼职教授阿来、叶舒宪教授、龚鹏程教授等任中心特聘专家,涵盖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回族、苗族、彝族、裕固族等多民族优秀人才,形成了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并培养了一批有较大学术潜力的中青年学者。
中心以获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在当前党和国家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要求和重大战略部署下,依据“强强联合、协同创新、多民族共建”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了新的建设目标:以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旨归,在新的理论起点上重新认识、阐发中华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心继续依托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全球传播“双一流”学科群的多学科支撑,在省、部、校多方支持下,把握铸牢共同体意识的一条主线,力争在理论研究、全球传播、服务社会、双一流建设和对策智库建设等方面取得创新发展,做出示范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中心致力于解决四大核心问题:(1)理论上,总结中华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共生的历史成果和中国经验;(2)实践上,面向新时代、新要求,探索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的紧迫现实问题和实践路径;(3)学科上,强化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双一流”学科发展;(4)传播上,与国际社会交流分享中国智慧,促进以文明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全球文化关系,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