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本中心梁昭副教授(壮族)的专著《表述“刘三姐”:壮族歌仙传说的变迁与建构》作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系列和文学人类学博士文丛之一由民族出版社出版。2015年,《读书》杂志第6期刊载刘岩的专题书评《“寻找刘三姐”的文化表述与共同体想象》,对梁昭著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梁昭的专著考察了广西宜州市刘三姐乡和罗城县蓝靛村的“刘三姐文化”讨论了当代中国人熟悉的刘三姐如何被“寻找”到、其身份信息形成于怎样的历史过程以及相关表述主体的身份认同、社群空间想象发生了怎样的变迁等问题。
刘岩的书评认为梁昭专著的突出特点在于“重新提出了‘刘三姐是谁’的题”,贡献在于揭示出任何新的“刘三姐”表述都是以“全民记忆”为基础,“刘三姐文化”原生地的地方民间社群也分享了这种国家建构的记忆。关于“刘三姐”传说包含的民族、地域和阶级等多重内涵,刘岩认为梁昭揭示出了在新中国的叙事中以阶级话语为主导的“新刘三姐”叙事有着不可颠倒的编码和解码的程序:刘三姐“首先是劳动人民的代表,其次才是广西的、壮族的人民的代表”。
对于梁昭专著存在的问题,刘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讨论如果仅限于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诱惑,便难以结合具体历史情境的分析继续深入下去,而容易导向针对族裔、语言和文化表述权利的抽象讨论。刘岩发现,面对“刘三姐遗迹的村民、下枧河边捕鱼的歌手如今都已被招揽游客的生意人替代”这样的变化,使梁昭陷入了一种叙述困境。为此,他指出,只有通过多重的叙述使历史的“分岔小径”充分呈现,从而使当下的社会发展逻辑“不像它现在看起来这样‘强硬’和不可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