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bg
热点推荐
01
02
03
04
工作简报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工作简报   正文
简报第36期:国际学术交流(2014年5月)
上传时间:2014-11-08 16:19:12 | 发布人:暂无 | 阅读:

2014年5月,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四川大学和核心协同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成功举办多次学术活动,其中包括“文化遗产:从神话到运动”讲座和“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在美国的翻译”讲座。前者从宏观视角的“世界遗产热”与“中国遗产运动”解读文化遗产,后者从少数民族作品的翻译问题观照民族语言遗产,对本中心的学术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朱煜杰博士演讲:“文化遗产:从神话到运动”

2014年5月13日晚,中心和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邀请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朱煜杰博士进行题为“文化遗产:从神话到运动”的讲座。讲座由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李菲博士主持。参加者有中心秘书长徐新建教授、四川大学李春霞副教授和银浩老师等,还有来自核心协同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的肖坤冰副教授、刘波老师以及其他院校的师生。

2014年5月13日晚,中心和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邀请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朱煜杰博士进行题为“文化遗产:从神话到运动”的讲座。讲座由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李菲博士主持。参加者有中心秘书长徐新建教授、四川大学李春霞副教授和银浩老师等,还有来自核心协同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的肖坤冰副教授、刘波老师以及其他院校的师生。

朱煜杰博士的演讲将自己的研究定位为:针对“遗产”一词的诸多争议、梳理其相关内涵与实践案例。朱博士的报告从“神话”着手解读遗产,展示了世界各地神话与遗产的互动案例——如英国罗宾汉(Robin Hood)从1160-1247年传说中的英雄形象,到12世纪中叶形成的民谣,再从14、15世纪的罗宾汉文学故事发展到当代的以漫画、小说与电影等为诸多载体的遗产,由此揭示了从神话到遗产的转换过程。

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并曾有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经历的朱煜杰博士以世界遗产的申报过程为例展开讨论并从两个角度切入,即全球视野下的“世界遗产热”与“中国的遗产运动”。朱博士敏锐地触及到几点思考:遗产是从文化到资源的转换过程;遗产过程产生成本收益的均衡问题,即涉及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行为;新名词、新概念的进入,如可持续发展、社区型参与等引起的道德伦理观的改变;由最后一个话题牵带对“遗产运动”的讨论,以此提醒大家对之保持警醒。

紧接着的讨论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徐新建教授从问题与观点等方面做了回应。李春霞、李菲、肖坤冰等就“神话的回归与变形”、“世界遗产的他者”、“作为社会运动的遗产与旅游”以及“作为认识维度的遗产”等话题与朱煜杰博士进行交流,拓展了理解遗产的多维视野。

(文图供稿:向虹瑾、贺倩

二、美国俄亥俄大学教授马克·本德尔演讲——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在美国的翻译”

2014年5月26日晚,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西南民族大学主办专场国际学术交流,邀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在美国的翻译”演讲。活动由西南民大外语学院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库翻译研究中心组织,中心主任黄丽教授主持。

马克·本德尔教授是西方著名的中国文学专家之一,在向外推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促进中西交流上,做出了突出贡献。自80年代初关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以来,彝族叙事长诗《赛玻嫫》、《梅葛》、《甘嫫阿妞》,以及《苗族史诗》、《达斡尔族民间故事选》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先后在他笔下被译成英文并出版。

此次讲座,是继民间口头文学翻译后,马克·本德尔教授在译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上的经验总结。讲座伊始,马克·本德尔教授以阿库乌雾母语创作和“第二母语”文学理论为起点,谈到海外学者对当代四川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特别是对凉山彝族作家群的关注,随之引出诗歌翻译问题。他认为,理解文化和翻译行为密切相关,少数民族诗歌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而是要将诗人情怀、民族内涵和诗意境界都完美准确地传达出来,要植根于本土文化语境。为此,他和他的团队多次深入凉山田野作业,了解彝族传统文化和彝族人民生活。通过理解和交流,翻译时处理语言细节便得心应手:比如对阿库乌雾“支格阿龙招魂诗”中“Ola”的翻译,除将原诗的语音表征照搬到译文中,又特别添加了“come back”说明词语内涵。这种处理实现了作者、译者、读者的三方满意。于此,马克·本德尔教授提到读者接受问题,即翻译中要注意美国人的阅读期待。这方面他和翻译团队做得也比较成功,由是才有今天阿库乌雾英语诗歌在美国的流传。

作为诗人、译者和读者同时在场的阿库乌雾作了精彩回应。他认为自己的诗歌是母语的诗歌,双语的诗歌,文化的诗歌,吟唱的诗歌。他赞扬英译本的精准高妙,认为马克·本德尔的彝族诗歌翻译是集体性翻译、研究性翻译、高水平翻译,是因为译者同时具备理论与实践的能力。

(文图供稿:余红艳)

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秘书处

2014年5月28日

联系方式
邮箱:scu2011construct@163.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川大路二段文科楼1区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文科楼
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