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2011计划”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俗称“2011计划”。宗旨是“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科技司王司长说这既不是科研项目,也不是学科项目,而是体制机制改革的项目,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三位一体的项目,其任务是打造国家的智库。
二、“2011计划”的评审标准、流程和再评审原则
评审标准:其一,要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方向;其二,协同创新课题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和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规划紧密契合;其三,研究领域或者方向必须采用协同的方式;其四,研究要跨学科、跨理论;其五,牵头单位必须是国家创新领域实力最强的高校,主要协同单位的实力要位于全国前列,不管是从实践调研角度,还是从学术水平角度,协同单位一定要有助于申请的加分;其六,首席专家在全国要有顶尖的学术地位。
评审流程:第一步,专家通讯评审,即把申报书发给专家评委审阅、打分。第二步,入围答辩。比如170多个入围35个,这35个项目需要做PPT去北京答辩。比如说南京大学的南洋问题答辩,专家一起看,一起提建议,怎么改本子、PPT等等。第三步,考察。即答辩完了之后,从中选一部分项目进行现场考察,看申请单位的实际情况是不是跟申报书所说的一样,有没有研究的条件和能力。比如是否能开视频会议让大家在网上交流,图书资料,办公场所,聘请国内外教授的能力等等。第四步,投票。50个专家组成的“2011咨询委员会”来投票。第五步,教育部党组通过。去年,通过这五步,从开始的170多个项目确定出最后的14个项目。
再评审原则:如果一个项目以前走到哪一环没有走下去,第二年再申报考察时,前面已经考察过的环节就免了。比如去年武汉大学“维护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已经进入到专家实地考察阶段,今年继续申报,就会从专家考核这个环节开始。再比如我们的边疆安全项目今年报了,第二年继续做,就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只要国家的政策在,你就能继续往前走。
三、“2011计划”申请方案内容
申请方案包括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前做了什么,成立以后做了哪些方面的协同创新,未来准备做什么。具体内容有:人才培养方面,是不是联合招生双导师,是不是共同培养年轻教师;人事方面,人员是不是双聘的;体制方面,国家项目有哪些协同,学科创新有哪些协同;科研方面,是不是做了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事情。只要是四川大学的跟培育项目有关的各个院系的成果,都可以作为咱们项目的前期成果。
四、学校对“2011计划”的态度和政策
学校全力支持各院系所申请“2011计划”。
学校将出台一个文件叫做“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校内培育支持计划”。这个计划大致内容有:学院的老师如果被聘请到协同创新中心,就是双聘,就像985一样,既是学院老师又是创新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成果都归入这两个部分;聘请到的校外人员,比如博士后和访问学者,都按照一个月一万或一万五的标准给工资;邀请校外的人员来做讲座也给予资金;研究生招生指标上给予倾斜。一个项目大约会有一百万资金支持。争取这个月之内校务会通过文件,然后认证哪些是学校应该培育的文件支持的对象。
通过的项目,将由学校名义发邀请函,由学校领导参加成立大会,代表学校在协议上签字。
五、对本项目工作步骤和方法的建议
1、建议今年尽快成立协同创新中心,把事情做起来,明年向国家申报。
2、申请报告。尽快向学校提交申请报告,内容包括协同创新中心的名称,成立协同创新中心的原因和意义,拟协同的单位,召开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大会的时间。在成立大会之前邀请学校领导参加成立大会并签协议。
3、发意向邀请函。学校批准申请后,马上以四川大学的名义向协同单位发意向邀请函,邀请协同单位加入协同创新中心。对方单位领导要开一个会,讨论决定参加与否。如果对方同意参加协同,马上让对方确定哪位领导代表单位参加成立大会,担任副理事长,并且推荐一个搞这方面研究的专家。
4、成立中心相关机构。理事会:理事长由牵头单位的校领导担任,副理事长由协同单位的领导担任。理事会一般在成立大会的前一天晚上开,商量很多细节上的事情。学术委员会:首席专家由牵头单位的专家担任,委员由川大和协同单位的学者共同担任。还要建立秘书处。
5、协同创新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中心挂牌的同时,为几个协同单位揭牌。这几个协同单位的牌子一模一样。牌子一般是中英文,上面是英文,下面是中文。牌子上没有国家教育部的字眼,因为国家还没有认证;没有2011字眼,因为2011是一个通俗的称法,文件上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我们可以在学院文化遗产基地旁边加一个牌子。
6、平台(方向)名称的提炼。开成立大会前不一定要先把方向建设定下来,先把成立大会开了,再在理事会等会议上大家协商交流的时候,围绕“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领域,提炼若干方向。名称还要强调问题导向,特别要针对现实问题,比如“十八大”讲“五个建设”,其中就有文化建设,即多民族文化建设。当下有很多现实问题,把它们凝聚到若干方向,以问题的导向设平台。我们现在拟设置的第一个方向“中华多民族文化史”,第二个方向“中华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凝聚”,怎么把这两个边界划清楚,以问题来取平台的名字。比如我们把方向名称取为“中华多民族文化交流史中的某问题”。
7、做网站。建议秘书处参考“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和“南海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网站。云南大学除了参与我们的边疆安全中心项目,还自己做了一个“西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项目,可以去看看跟我们这个项目有什么关系。
2011计划-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