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年7月10日上午
地点:四川大学文科楼251会议室
出席人员: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所长项楚,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书记熊兰、副书记罗梅,四川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李昆,文新学院副院长雷汉卿、吴建,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徐新建,四川大学符号与传媒研究所所长赵毅衡,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冯宪光,四川大学语言学教授蒋宗福、谭伟,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所长助理尹富教授
列席人员:曾玉洁、李菲
记录人员:李国太
议题:四川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多民族认同”协同创新中心第三次筹备工作会议
“2011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创办协创新同中心,不仅有利于高校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也将影响学校竞争力与未来的发展。四川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多民族认同”协同创新中心筹备工作已启动半年,先后举行正式会议两次,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本次会议由文新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主持。与会者集中讨论了中心筹备组提交的工作方案,然后由筹备组的尹富和徐新建教授介绍了成立中心的基础、前期所做的工作以及整体筹备情况。
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阐述了“2011计划”的基本精神。罗书记对申报“2011计划”培育项目,从中心名称、参与单位筛选、平台搭建、队伍组织、问题导向、中心章程、秘书班子等八个方面做了具体指示,并代表学校对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多民族认同”协同创新中心表示支持。
曹顺庆院长结合文新学院学科优势,论述了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多民族认同”协同创新中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曹院长代表文新学院对项目的建设,从经费、人力上表示支持。项楚教授强调指出,多民族的文化认同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也是目前形势下国家的重大关切。文化认同可以是正向的认同,也可以是逆向的认同,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多民族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即具有学术性和原创新,同时也有重大挑战性。
在与会学者提出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中,冯宪光教授建议将中心名称修改为“中国文化遗产与中华凝聚力”,一方面突出中国特色,切合国家急需,另一方面便于整合学院固有的文献学、比较文学等优势学科的力量。赵毅衡教授一方面提出“文化认同”归根结底是符号认同,因此,符号学在协同创新中心中大有可为。
最后,罗中枢书记做总结发言,明确表示学校对此培育项目高度关注,将从物力、财力和人力上给予全力支持。同时,罗中枢书记在本次会议上做出了由四川大学校级领导主持、文新学院牵头、社科处等协同,共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多民族认同”协同创新中心的决议。
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也代表文新学院表示,学院领导与相关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创办本“2011”协同中心的重要意义,将积极贯彻落实校领导做出的各项工作部署。曹院长布置了中心下一步的相关工作,希望围绕在2013年9-10月中心启动挂牌的目标抓紧落实各项举措。最后,曹院长表示学院也将从经费、人员等方面大力支持本协同中心的创办。
2011计划-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