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bg
热点推荐
01
02
03
04
中国话语
当前位置: 首页   全球传播   中国话语   正文
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分中心系列丛书(第一辑)出版
上传时间:2023-05-11 00:16:29 | 发布人:暂无 | 阅读:

近期《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学术丛书》(第一辑)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辑丛书共收录成都大学人文社科领域优秀学者的最新研究论著7种,250余万字,煌煌典册,蔚为壮观。

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分中心自2021年5月成立以来,寒暑易节,春秋两度,相关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如今,经过管理、研究、编辑、出版工作者长期辛勤耕耘、通力合作,代表中心在文化研究、文明互鉴、学科建设方面最新进展的系列学术丛书终于面世。作为充分彰显中心学术创新力的精品力作,本次联袂推出的7种学术论著体现出几方面的鲜明特点。

第一个显著特点是深耕精研地方文史,聚焦天府文化、成都城市文化的梳理挖掘。成都是一座具有4500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是“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和“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传统。在新时代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倡议中,成都占有重要地位。唯此之故,在本辑学术丛书中,有3部论著均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成都、聚焦于天府文化。

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分中心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席杨玉华教授等著的《天府文化概论》是从学理上全面深入探究天府文化内涵体系,从学术上界定、解读天府文化并对其进行深入阐释的开创之作。该书在普查资料的基础上,从严格的文化意义对古蜀至近代数千年间,成都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利、学术、文学、家族、女性、出版、宗教、科技、美食、工艺、游乐等文化现象进行全面的历史考察。借助这个庞大的文化研究系统,该书形成了新的地域文化理论,建构起了关于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地方文化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说,《天府文化概论》不仅是一部天府文化通史,填补了相关研究中的诸多空白;同时它还是学界第一部关于天府文化的理论研究专著,为后续更具体、更深入的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深厚的学术沃土。

在《天府文化概论》奠定的坚实基础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本辑学术丛书中还出现了杨玉华教授主编的《龙泉驿古驿道历史文化研究》《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大邑历史文化研究》这样两部以微观视角近距离考察地方文化的优秀作品。龙泉驿区与大邑县分处成都主城东、西两侧,都是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胜地名区,其城市文化均是天府文化中不可或缺、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部极具针对性的研究论著中,《龙泉驿古驿道历史文化研究》基于龙泉驿区的历史背景,努力通过对众多历史文献的爬梳和田野考察,还原成渝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龙泉驿的前世与今生。《大邑历史文化研究》则从历史沿革、自然山水、三国胜迹、佛道遗风、诗赋文章、古镇公馆、世家名人、教育出版、手工技艺、红色基因等多个方面分头梳理、系统阐述了大邑文化丰富的内涵,并结合地方发展实情,就大邑文化的当代传承、创新发展提出了卓有远见、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对包括大邑传统文化在内的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将以上3部论著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们都围绕成都、围绕天府文化展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献考索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相结合、历史文化表达与创新发展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不仅为四川发展成都平原经济区提供了历史文化方面的参考,而且还将为四川地域文化研究开拓新的方向。将这样3部论著收入学术丛书并在第一辑中集中出版,无疑代表了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立足成都、深植地方文化的学术趣味与工作方向。

第二个显著特点是立足中国而放眼世界,体现了以文明互鉴为旨归的国际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本辑学术丛书中,文明互鉴始终是一个中心论题。从《唐诗疑难详解》《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日据时期韩国汉语会话书词类研究》《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研究》4部论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由树立本土文化自信,到推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再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清晰逻辑主线。

唐诗是中国文学艺术桂冠上的明珠,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一千多年来,探索、研究、疏释唐诗者踵武不绝,取得了可观成果。但是,历代唐诗研究中一些聚讼纷纭的疑谜,至今仍未得完全解决。张天健、张起父子的《唐诗疑难详解》便是一部关注唐诗研究领域众说纷纭而又未能解决之疑难问题的专题论著。该书带着问题意识,综合运用注释、笺证、考订、品藻、述事、论说、圈点等研治唐诗的传统方法,广采博收,融通古今,汇考证、调查、搜奇、品鉴、佚文于一体,对唐诗中的悬疑进行探索、揭秘、破译、存疑,将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汇于一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如果说《唐诗疑难详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寻根溯源,那么车南林的《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就是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一次全新探索。该书呈现出两大亮点:第一,坚持“学术利国利民”的原则,切实结合国家“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一大背景,为中国广电媒体从事国际传播实践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强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参考性的思路。第二,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数据详实、案例清晰,为中国广电理论研究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除此之外,本辑丛书中张程的《日据时期韩国汉语会话书词类研究》和李天鹏的《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研究》两部论著则进一步涉及了中国文化与东方世界、西方世界在文学、美学领域的对话。其中,《日据时期韩国汉语会话书词类研究》以《汉语会话书——1910—30年代旧活字本9种》为研究对象,从文献考订、语言研究、体例及内容三个方面对中韩两国汉语会话书进行考察。其主要创新点在于:一,语料齐全,不再是选择汉语会话书中的一两本作为研究对象。二,全面描写,在每一章节中对每一个词类都进行穷尽式地分析。三,内容丰富,不仅针对某一个或几个词类,而是努力描写了大多数的语言现象。《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研究》一书则是目前国内对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展开系统研究的唯一专著。该书对阿恩海姆早期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呈现。其主体内容有两大亮点:一,具有整体性视野,从“纯形式的简化”“多元的感知”“格式塔作者”“媒介帝国主义”“直觉与完形的早期认知美学”等角度,全面地梳理了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及其特征。二,并未停留在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的发生语境,而是从早期的语境出发回应了时代学术问题,以前沿性的问题对阿恩海姆早期美学思想展开了当代美学问题的对话。总的来看,这应当是一部值得国内外美学、艺术等学科领域学者参考阅读的书籍。

第三个显著特点是重视学科交叉,以融合创新推动研究工作走向切实深入。融合、渗透、交流、创新是体现科学综合性发展趋势,催生交叉学科,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当前,学科交叉已经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源泉,成为科学时代一个不可替代的研究范式。在本辑学术丛书中,我们也能深切感受到强烈的学科交叉意识。这一点在两个层面有所体现。

就整体层面而言,我们眼前的这一套丛书,本身就非常注重学科融合,强调对不同学科领域、内容对象、研究方法、形式体例的兼容并蓄。从首批出版的7种论著来看 ,在学科上涵盖了古代文学、文献学、历史学、文字训诂学、美学、传播学,在内容上亦兼及古今中外,堪称渊宏广博,颇堪玩味。再就具体层面而言,在每一种著作中,多学科研究思维、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交叉运用亦屡见不鲜。以《天府文化概论》为例,该书对天府文化的系统梳理、精彩论述,涉及了历史学、文献学、方志学、考古学、文物学、文学、艺术学乃至古代科技、农业、工艺、金融、传媒、餐饮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技能,是充分开展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举此一例,可概其余。由此我们也期待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爱好者都能在本系列丛书中发现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能从编者、作者们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努力中获得启发。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华文化凝聚与传播

联系方式
邮箱:scu2011construct@163.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川大路二段文科楼1区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文科楼
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