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bg
热点推荐
01
02
03
04
中国话语
当前位置: 首页   全球传播   中国话语   正文
徐新建《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出版
上传时间:2022-01-13 00:47:30 | 发布人:暂无 | 阅读:

作者简介

徐新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内容简介

在全球体系重新构建、民族国家激烈竞争的当今世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使国民知晓自己、让世界认识中国,已成为关涉甚广的重要议题。本书立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其与世界各民族的跨文化交往,梳理和总结人类学的中国故事。全书内容包括对西学东渐后人类学本土化问题的学科性思辨,同时也涉及了与之相关的个案论述。其中既有关于多民族中国的总体论述及夷夏关联的田野调研,也包括了以北美、不列颠及俄罗斯等地为例所做的跨文明比较。

目录

总论

以开放的眼光看世界——人类学的大视野3

回向“整体人类学”——以中国情景而论的简纲26

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一门现代学科的中国选择35

第一编 人类学表述

人类学写作:科学与文学的兼容和并置49

族群身体的社会表述——从人类学看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56

历史就是再表述——兼论民族、历史与国家叙事60

表述中国:帝国和民国的历史叙事70

封贡与誓盟——简论“夷夏交往”的诸种类型77

第二编 族群、地域与遗产

历史之维和生命之维:“原生态文化”的双重视野——以“侗族大歌”的入世为例99

重叠的边界:彝族食俗与族群关系107

当代中国的遗产问题——从“革命”到“守成”的世纪转变131

多难兴邦与灾难记忆——地震展馆中的文化重建146

古城的生命在文化164

第三编 跨文明的人类学

异邦的田野:剑桥札记175

理解他者的文明:族群间的跨文化对话188

人类学与博物馆——华盛顿“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考察报告196

英国不是“不列颠”——多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比较研究233

俄罗斯变奏:多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镜像251

第四编 人类学批评与对话

李绍明和民族学的“苏维埃学派”269

帝国轮替中的认同演变280

苗疆再造与改土归流284

传统的保存:更近还是更远?——关于侗歌“入世”的答问294

多元“夹居者”的第三条道路301

附录丨受访记

走向人类学——学术经历访谈录311

用生命感受一切——访黔籍人类学者徐新建326

后记335

后记

一如多年前的一篇访谈里说过的那样,我与人类学的结缘由来已久。彼此的关联是人类学在前,我在后面,缓慢并持续地朝它走去。①岁月流逝,随着个己的努力前行,路的痕迹依稀可见,人类学的学科身影却依然遥遥在前。

这些年来,我尝试着在教研和实际运用中,对人类学的论述对象及理论视野进行统筹,力求获得较为完整的学科结构,以突破严复以来因“救亡保种”之迫而偏于国学实用的局限,先后强调过微观(个体)、中观(族群)与宏观(人类)的整体观照,以及生物、社会与哲学的三维互补,直至近期倡导关注的数智人文。

本书的汇集,从一侧面体现了上述努力的行走痕迹。其中存载了自己沿人类学道路继续“走向”的专题思辨,同时也陈述了问题聚焦的个案报告,内容既有关于多民族中国的总体论述及夷夏关联的田野调研,也包括了到北美、不列颠及俄罗斯等地访学考察所做的跨文明比较。

不过,书名《多民族国家的人类学》看上去似乎矛盾。人类学以天下为己任,在这里却以国家作了修饰语。如此选择的原因出于两层考虑。

首先,人类作为整体,虽具有根基上的统一性,实际是存在却由大大小小的群体构成;近代以后,国家即已作为最为突出的“群”之典型。因此,只要以全球为背景,聚焦国家便是审视人类。反过来说,就演变至今的世界格局而言,脱离国家便也远离了人类。为此,整体人类学的任务是,同时观照人类的国家性与国家的人类性。

其次,国家的类别林林总总,比例最大的却是多民族共同体。于是一国之内的多元共存便成为理解人类之国家性与国家之人类性的重要议题。作为由宪法保障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人类学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且开花结果,既是本土学人的数代愿望,亦是本书所要展示的话语场景。

感谢四方友人的支持提携,感谢相关期刊的先后刊载,更感谢四川大学的资金资助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筹划出品。在朝向多民族国家人类学之道一路走来的艰辛途中,需要感谢的人士还很多,值得缅怀的友情也不少。大家在前,我在路上。

谨以此书的出版,奉献各位。

徐新建 2020年1月14日,记于川大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华文化凝聚与传播

联系方式
邮箱:scu2011construct@163.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川大路二段文科楼1区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文科楼
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