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到文化行者“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后,“保护传承发展藏族文化”的想法就已经在三个藏族同学的心中成型。而经过多次的讨论和对实际情况的考虑,三位同学确立了保护嘉绒藏族文化的核心,也成为了“圆梦达尔嘎”团队的核心成员。谈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将梦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说起容易,切入点却并不好找。宽泛的保护很难起到切实的效果,膨胀的野心也很难得到精准的落实。通过对嘉绒藏族很多学者的咨询,在阿坝州文化局几个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核心成员选择了“达尔嘎”即“锅庄”这一嘉绒藏族独特的少数民族舞蹈和文化的载体作为主要的切入点,同时选择儿童这一文化传承人作为项目的落脚点。
结合网上资料、图书馆资料和实地调研了解到,“锅庄”是藏族的传统舞蹈,而嘉绒锅庄更是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和韵味。而在今天,以马尔康为代表的一系列嘉绒藏族聚居区已经出现了文化流失的端倪。在老一代人仍然对汉语接受度较低,普遍只会讲嘉绒话,视嘉绒锅庄等嘉绒习俗为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的同时,最年轻的一代已经面临着不会讲嘉绒话、甚至只能听懂常用嘉绒话,在外出读书后对嘉绒藏族习俗了解少的现象。这样的文化断层无疑值得关注和重视。
在各种公益活动以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文化为着眼点的今天,“圆梦达尔嘎”嘉绒藏族儿童教育项目无疑是一种创新性的尝试。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重点是少数民族人民自身的觉醒。而当今,一方面,很多文化工作者在努力的搜集、整理、推广嘉绒锅庄等嘉绒藏族文化。另一方面,很多嘉绒藏族老人认为嘉绒藏族文化存在状况良好无需保护,没有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而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宣传和桥梁的搭建。我们渴望,通过我们的行为可以号召更多的嘉绒藏人开始保护传承自己的文化。同时,当然的,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也要从娃娃抓起,孩子是文化不竭的新生力量。于是儿童教育计划应运而生,通过少儿读本的编写,以嘉绒藏族文化的教学和嘉绒锅庄的教学为重点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对马尔康县的小学、初中学生进行嘉绒藏族文化传承课堂。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嘉绒藏族文化对外的宣传和推广。如果说夏令营的开展是一种嘉绒藏族向内的宣传和推广,那么对外的工作无疑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一方面可以汇聚更多更大的力量为嘉绒藏族文化的保护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大范围的吸引人们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计划拍摄一个关于嘉绒藏区,尤以嘉绒锅庄为重点的纪录片进行相关的宣传。同时,借助媒体的力量对我们本次的活动进行充分的宣传。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可以为嘉绒藏族文化的保护传承献上自己的力量,因此我们还开展了一份关于马尔康地区嘉绒藏语习得、使用状况的田野调查,以期帮助马尔康地区更好的进行嘉绒藏语教学和传承。在“圆梦达尔嘎”团队的规划中,田野调查、纪录片拍摄和儿童夏令营是并重的三个部分。纪录片拍摄和暑期夏令营暑期分别是向外和向内的宣传保护,而田野调查则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嘉绒文化现状和文化传承的需要,为前两个方面做更深入的准备,弥补书本、网络等信息搜索渠道的不足,也为之后项目的长期实施实践打下基础。
在三月份,“圆梦达尔嘎”团队邀请专业教授组成评估团对项目进行首轮论证工作,确定项目目标标准化程序与衡量指标、项目内容的推进步骤与实施策略;邀请四川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藏研所副所长石硕教授作为项目的学术指导老师,从专业角度对项目提出了要求和改进意见。四月,在学校进行推广与招募,面向四川大学全校共招募12名志愿者,与3名项目发起人共同组成2014年度实施团队。4月底开始进行团队组建,团队组建这个工作一直延续到暑期实践,没有中断,并在不断地总结和完善。从4月底到6月中旬,历时近两个月,团队编写了一本儿童读本并设计出配套的课堂教学模式,全书主要分为传统文化和嘉绒锅庄两个部分。传统文化部分选取了部分嘉绒藏族传统习俗的介绍和传说故事如嘉绒传统服饰、建筑、饮食文化和英雄传说等。而锅庄部分则主要综合了阿坝州文化局几名工作人员的建议和部分拟邀请教师的意见进行了嘉绒原生态锅庄曲的选取,再由项目组成员实地录音、之后完成谱曲和歌词大意的整理及歌词的国际音标标注等工作。这本书已经印刷出来作为暑期儿童教育的教材使用,是15个团队成员的心血结晶,在实践过程中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点击下载阅读:《圆梦达尔噶:考察散记》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