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bg
热点推荐
01
02
03
04
创新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创新实践   正文
“童生水意”:考察散记(项目总述)
上传时间:2014-11-08 19:01:54 | 发布人:暂无 | 阅读:

总人口约三十四万左右的水族是生活在我国分布在江西省、贵州省、广西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但是由于劳务输出和旅游开发等新生活方式的扩张和区域推进导致水族自身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堪忧,青少年在民族身份识别、文化多样性维持等方面的意识大幅减弱,以水书(水族文字)、民间文学为代表的一大批水族非物质文化濒临消亡。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批准“水书习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书被誉为世界语言的“活化石”,但据贵州水文化研究院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黔南州境内共有水书先生482人,约为总人口的0.12%。即,水族民间1000人之中仅有1人能够运用水书。又这482位水书先生80%年过6旬,其掌握水书文献及运用水书文献的水平参差不齐,能够娴熟运用水书文献的资深水书先生更是少之又少。水书传承迫在眉睫。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一个水族自治县。近几年随着水书保护研究工作的开展,以水书为核心的水族文化遗产得到研究与保护。但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水书及水族风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式以文字和影像记录为主,仅停留于专家学者层面,此方式难以将文化精髓真正传承下去。与物质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载体是人本身,因此培养更多的继承者才是更有效的办法。将非物质文化融入儿童教育,建立以儿童教育为创新方式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探索解决当下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困境,成为项目的理论依据。

“童生水意”水族儿童乡土文化课程探索项目通过编辑适用于水族儿童的《水族水书学习教材》,设计水族非物质文化体验活动,以暑期兴趣班形式展开生动有趣的多样课堂教学,一方面探索少数民族青少年共性教育(以接受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融入主要文化圈为目标)和个性教育(以促进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特征与保有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为目标)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儿童视角开设的民族文化课程,旨在提高水族儿童民族文化理解程度、增强水族儿童民族文化学习热情及提升水族儿童民族文化认同情感;另一方面建立以儿童教育为创新方式的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探索解决当下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困境的有效办法。

项目自2014年4月启动,以《水族水书学习教材》和水族非物质文化体验活动为核心,组建【水族儿童乡土文化暑期兴趣班】;教授以水书为主,涵盖民族起源历史、神话传说、天文历法、剪纸刺绣、服饰饮食、农耕习俗等知识的《水族水书学习教材》,手绘插图部分的设计能够加深儿童对水书、文学故事的了解;开展水族非物质文化体验活动,内容包括马尾绣、剪纸、服饰认知与设计、民歌学唱等;根据当地情况特别增设文化兴趣课程,如【给爸妈的一封信】、制作祝福卡、中国地理、科学实验等;走进村落田野调查与文化交流活动,志愿者通过走访当地居民调查民族文化传承与流失现状,探寻原因与解决途径;举行项目汇报演出,开展“民族文化我传承” 系列创意大赛,向当地推广所编教材和教学模式。

实施期间总安排为:开展为期12天的教学工作,每天4课时,每课时40分钟,每日课程内容包括 《水族水书学习教材》教学2课时,水族非物质文化体验课1课时,文化兴趣课1课时;举办周末运动会、周末趣味素拓活动和汇报演出;开展“民族文化我传承” 系列创意大赛,展出儿童创作的民族绘画、文学作品、剪纸、刺绣、水族吉祥物设计等作品几十余件;志愿者走进水族村落田野调查与文化交流活动,调查当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

志愿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当地儿童了解本民族文化及传承的意义;与三都县共青团、县委办公室等单位合作,为水书走进校园提供了教材范本和教学经验。

“童生水意”项目入围“创响新生代 康师傅创新挑战赛”全国四十强;获得中国网、中国贸易新闻网、四川新闻网、千华新闻、黔民网、贵州地方新闻网、天津在线等媒体关注报道,对宣传水族文化起到一定社会影响作用。

联系方式
邮箱:scu2011construct@163.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川大路二段文科楼1区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文科楼
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