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bg
热点推荐
01
02
03
04
学术会议
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合作   学术会议   正文
“滇中人文讲坛暨文明互鉴与西南各民族文学交融发展研讨会”顺利举行
上传时间:2025-01-04 16:45:11 | 发布人:暂无 | 阅读:

2024年12月30日至2025年1月2日,由楚雄师范学院与教育部“2011”计划-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办,楚雄师范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地方民族文化研究院、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滇中人文讲坛暨文明互鉴与西南各民族文学交融发展研讨会”在楚雄顺利举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大学、楚雄师范学院等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受邀出席。中心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席曹顺庆教授,中心副主任、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分中心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席曾明教授,中心副主任张法教授,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四川大学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副主任王兆鹏教授,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分中心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席、成都大学原副校长杨玉华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二级研究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金惠敏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明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饶龙隼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张柠教授,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罗文军教授等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与会学者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楚雄师范学院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马建荣主持,楚雄师范学院校长杨桂红致辞。杨校长介绍了楚雄师范学院的办学渊源、宗旨及学科建设情况,并表示近年来学校深耕民族文化研究领域,致力于挖掘、整理与传承西南各民族的文化瑰宝,积极推动民族文学创作与研究,各民族文学的交融互鉴,并产出了众多研究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激发新的学术思考,共同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书写西南文学的新篇章,为促进多元文化共生共融贡献智慧与力量。

杨桂红校长致辞

马建荣院长主持

接下来,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分中心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席杨玉华教授向楚雄师范学院赠送分中心标志性学术成果,促进交流与沟通。

赠书仪式现场

在主旨发言中,曹顺庆教授以“文明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题,从宏观的文明发展历程、文明自身的内在需求及比较文学学科的独特视角出发,深入阐释了文明互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曹教授表示,我们应当书写好“文明互鉴史”这一以往缺失的部分,从具体的文明史实入手,深入挖掘和阐释文明交流互鉴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在具体的阐释中体现出文明发展的全貌。

曹顺庆教授主旨演讲

王兆鹏教授的发言围绕“明清以来西南各民族文学编年系地数据库建设的思考”展开,并详细阐释了该数据库的构建思路、重要意义,提出数据库的构建可包括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整合与呈现资料,由此形成关系型结构化数据。同时,这一数据库的构建模式将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梳理西南地区各民族文学的发展脉络,呈现各民族文学交流与融合的全景,为后续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与研究基础,为古代文学研究开拓新路径、新方向。

王兆鹏教授主旨演讲

张法教授以“从元代散曲多族一体的美学特点看西南民族文学”为题,深入剖析了元曲的词汇特点、美学特征,并结合大量案例将其与西南民族文学进行关联性研究,详细剖析了元曲在情感表达、语言运用、词汇风格等方面与传统诗词的区别,及其所蕴含的多族一体的文化特质和独特历史价值,由此为西南民族文化研究,尤其是西南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的发展问题,民族语言在西南地区与汉语的交汇、互融与影响等相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路径。

张法教授主旨演讲

金惠敏教授的发言“文化与地方:一个存在论的视角”从哲理的高度出发,对文学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释与思辨,其中包括“文化工具论”转向“文化存在论”的历史必然性与理论必要性。金教授结合西方马克思、笛卡尔、威廉斯等人的文化观,以及孔子、顾炎武等人的视角分析了启蒙理性、理性主义、个人主义、过程、建构、“此/在”等与文化问题的相互关联,为理解文化在地方的存在形式、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文化与地方之间的相互作用、文化存在论之要义及其于人文科学的价值提供了哲理基础。

金惠敏教授主旨演讲

曾明教授围绕“文明互鉴与中华民族文化创新的思考”的主题,深入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回顾了中华文明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历程,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文明互鉴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强调文化创新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曾教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有精神标识和维系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同时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宝藏。

曾明教授主旨演讲

饶龙隼教授的发言“漫谈古代中国西南文学场域”,针对西南文学场域命题的提出、早前相关研究蓄势与呼应,西南文学场域的基本内涵,西南文学场域研究之释例,西南文学场域研究的前景,西南文学场域的地位意义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学理上的思考,并结合大量案例分析西南文学“蓄水池”的重要功能以及“场域”这一理念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饶教授表示,西南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的板块中影响重大,对主流文学具有反哺的作用,未来更新对西南地区文学研究,有助于改变中国文学研究的格局,贡献新的理论与思想资源。

饶龙隼教授主旨演讲

杨玉华教授以“天府文化史上的几次海外文化交流互鉴”为题,结合蜀王子越南建国家、魏明帝蜀锦赠女王、王子住持大慈寺、“西川印子”传东瀛、蜀僧对日本禅林的影响等诸多实例,详细梳理了天府文化在历史上与海外文化交流互鉴的事实,总结了天府文化与海外文化交流互鉴的特点,并提出这些历史经验对当代天府文化发展的启示意义以及未来如何进一步继承传统以古鉴今,在交流互鉴中繁荣与发展天府文化的具体路径,而该研究也为挖掘西南地方文化的价值,推动西南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参考。

杨玉华教授主旨演讲

罗文军教授的发言围绕“现代中国报纸副刊汉译文学:编年考录设想与可能”展开,详细介绍了“现代汉译文学编年考录”数据库建构的缘起及过程,并结合实例对数据库的检索方式进行展示,进而深入讨论了与之相关的翻译、比较文学以及中国近现代文学在研究范式上的缺陷与不足。对此,汉译文学彰显了作为一种历史文献的价值,正是在不忠实的改写之处,隐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而从报纸副刊进入“汉译文学”,从“汉译文学”进入“中国问题”,将“考录”“编年”“数据库”作为方法,能够为多个学科发展廓清文献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罗文军教授主旨演讲

罗文军教授对主旨演讲作了总结,强调本次与会的专家学者以深厚的学术造诣、独特的研究视角为文明互鉴与西南各民族文学交融发展研究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启示。

期间,本次研讨会特别设置了两个学术讨论分会场,与会学者围绕文明互鉴与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研究,西南各民族文学交融史料挖掘、整理与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为西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积极贡献力量。

学术讨论后召开了楚雄师范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暨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点建设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对学校硕士点建设工作建言献策,助力学校未来的学科建设、学术合作与交流的发展。在论证会上,杨桂红校长向与会的专家学者颁发特聘教授聘书。

专家论证会现场


联系方式
邮箱:scu2011construct@163.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川大路二段文科楼1区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文科楼
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