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bg
热点推荐
01
02
03
04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合作   学术交流   正文
北京大学杨煦生教授《人类学视野中的世界伦理》讲座简讯
上传时间:2014-11-07 21:01:09 | 发布人:暂无 | 阅读:

2013年11月25日下午,由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基地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以及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多民族文化遗产”论坛系列讲座第二期,在望江校区文科楼二楼阶梯教室顺利举办,很荣幸地邀请到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中心主任杨煦生教授,来进行题为《人类学视野中的世界伦理》的学术讲座。

杨煦生教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硕士、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2008年至2010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副所长,现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中心主任,也是德国世界伦理基金会和罗马华裔学志中心特约研究员。杨教授近几年来的研究重点是中国宗教思想史、比较思想、德国哲学、欧洲汉学,著有《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等著作。

讲座开始,杨教授首先厘清了“人类学”的含义,介绍了人类学作为一个学科群组,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着复杂的关系。从研究领域来看,人类学可以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又包括历史时间维度(如考古学)、文化空间维度(如民族志、民族学)、历史现实维度(如社会人类学),以及其他维度等。杨教授指出,人类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智人,也是人类学的基本出发点。从1990年孔汉思的著作《世界伦理构想》到19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议会”达成的《世界伦理宣言》,杨教授为同学们勾勒出了人类学构建基本伦理的重要过程。他认为,人类学与世界伦理的差异性与同一性告诉我们,应该直面人类社会复杂的种族、历史文化、社会习俗、信仰、行为体系、价值准则的高度多元性状况,进而展开同一性的伟大探索历程,并指向可实践性的共同价值。杨教授表示,作为人类学的研究者或关怀者,应该向原住民、弱小民族学习。这不仅是要让人类学的研究对象转而成为我们社会和文化可以借鉴的重要范本,在更深层次上,更揭示了人类学应该具有“全体人的主体,全体人的对象”的学科意识。

在讲座的最后,同学们与杨煦生教授展开了积极的互动,提出了许多与讲座主题相关的问题,并得到杨教授耐心详细的解答。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良多。最后,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对杨教授表示感谢,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联系方式
邮箱:scu2011construct@163.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川大路二段文科楼1区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文科楼
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