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4日16:00,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学科点,本学期第三次讲读会在文科楼250教室举行。讲读会分上下两场,由2013级博士生邱硕主持,二十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到场参会。
第一场的主讲人是泰国留学生,比较文学在读博士生蒋琴宝,讲题是《泰国的吃斋及其相关表述——从人类学出发的实证研究》。蒋琴宝从饮食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提出饮食与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报告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述饮食与人类学的关联;第二部分是泰国吃斋的食物研究,吃斋仪式中最重要的是原料的洁净而不是烹饪的技术,这与中国道教的九皇节和小乘佛教的融合有关;第三部分是泰国吃斋的习俗研究,吃斋可分正式吃斋和不正式吃斋,正式吃斋即去寺庙吃斋饭,并伴随有一系列禁忌;第四部分是理论阐释,分析了泰国吃斋文化的部分符号象征意义。评议人2013级博士生史芸芸就报告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九皇斋节具体在哪些地方,哪些人中流行,这一重要的界定没有做出说明;第二泰国的九皇斋节应该追溯至中国的九皇信仰,当时人们在斋戒时会身上遍插三角黄旗,与现在泰国举行九皇斋节所插旗子类似,但重要的是泰国的九皇斋节已经变成了具体地方特色的节日,它构建起了民众的共同记忆;第三可以用仪式理论来分析九皇斋节;第四可以从食物民族志的角度来论述九皇斋节;第五吃素这个行为不仅存在于泰国,因此有必要将素食这一人类选择作跨文化比较。
第二场的主讲人是2014级硕士研究生张琴,讲题是《现代化变迁中的彝族毕摩》,基于她的短期田野调查。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毕摩的名称来源;第二部分是毕摩与苏尼,苏尼是巫术的使用者;第三部分是毕摩的现状。张琴重点关注在现代化进程中,毕摩作为神圣历史的传承者面临着世俗与神圣的选择,在现代化的强大碾压下,毕摩可能会失去其神圣性。2014级硕士生成昕璘进行了评议,提出了题目与内容不是很符合,变迁的内容没有体现出来,应该梳理毕摩的历史职能,并和现代职能进行对比。毕摩是彝族宗教活动中的一个点,可以扩展到宗教中进行研究。同时,成昕璘提出可以将羌族的释比和彝族的毕摩进行比较,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似,以及相似的原因,其中还可以注意苏尼和萨满法师在通灵时会处于癫狂状态这一相似之处。随后,2012级硕士研究生贺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使用文献时,其中的数据,应该谨慎使用。此外,贺源认为,信仰是文化中最不易辨认的东西,即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其精神内核很难变易。随后,2013级硕士研究生,来自彝族的达西衣伍惹对主讲人报告中的部分内容做了补充。
此次的讲读会围绕着仪式与宗教来展开,落实到具体的“吃斋”、“毕摩”事项。主讲人蒋琴宝与张琴分别作为所研究文化的主体与他者,又与现场的文化他者与主体进行了有效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