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心副主任、中心特聘专家曾明教授与中心特聘专家刘兴全教授及龚婷、戴登云、彭佳、张友等学者在《民族学刊》2021年第7期联合发表理论文章《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划定原则及类型特点》。该文章是本中心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2020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重点项目“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大项目“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支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图1 中心副主任曾明教授

图2 《民族学刊》2021年第7期该文书影
文章指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对此,需对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概念内涵、划定原则及标准、主要类型及根本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其中,划定原则包括:分类识别与分层操作、兼顾中国内部的同一性与外部的参照性、明确同一性具有历时性和多样性、兼具传统与时代相结合;依据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概念界定,回答了划定标准“是什么”“哪里来”“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主要类型包括地理类、物质类、精神类、历史类、文化艺术类和生活类;在此基础上,从内部同一性的“本体论”维度和外部参照系的“超越论”维度出发,提出了各类型的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进而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文是对总书记指示的学术响应,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结合起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旨归,以阐发中华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学术目标,该文紧紧围绕中心的学术议题展开,是中心学术理论建设的重大成果,将进一步推动中心学术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秘书处
2021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