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bg
热点推荐
01
02
03
04
创新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创新实践   正文
以“歌谣”为名的对话——记川大、川音与西南民大研究生的校际交流
上传时间:2014-11-06 11:07:23 | 发布人:暂无 | 阅读:

2013年11月4日晚7点,由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点和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处以及西南民族大学“他山”学社,联合发起主办的校际学术活动在四川音乐学院学生活动中心举行。活动以三校研究生为主体,围绕“人类学视野中的口头表述和歌唱传统”的主题展开,来自三所院校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师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演讲、评议和对话的形式进行了别开生面的交流。

学术活动由四川音乐学院的张雪娇老师和杨晓老师主持,师生们以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的专著《侗歌民俗研究》、博厄斯《原始艺术》的相关章节及其他学者有关“蒙古族近代说唱艺术传统中的书写与口传”等论著为由头,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就不同文化间的“口头传统与歌唱传统”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主题发言环节,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民俗学专业的喻雨田同学首先带来了自己的思考。她从民俗学的视角出发,在阅读《侗歌民俗研究》的基础上,从研究背景、研究路径以及关于侗歌民俗保护现状的思索这三个方面呈现了自己报告。她认为,中国民俗学研究一直以来就有以民间歌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书中讨论的侗歌民俗有其自在的传承“民俗链”,分为主体、内容和环境,这三者缺一不可。主讲人喻雨田还认为,在现代展演和非遗保护中,侗歌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大家思索讨论。四川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赵笑恒的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侗歌概况以及传承现状的分析,其次则提出了侗歌“绝对音高”现象,最后是对侗歌研究视角的探索。主讲人从自身专业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从个体表达来说,音乐比文字更为详尽,并认为在侗歌传承保护中,学校教育是一把双刃剑。主讲人还分享了她在田野中发现的侗歌展演的“绝对音高”现象,并从心理学、遗传学等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第三位做主题报告的是来自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向虹瑾。她对《侗歌民俗研究》进行了细读,从研究范式、田野方法以及理论提升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并且认为文本和本文都是侗歌存在的形式,文本是走向本文的工具和桥梁,本文是不可企及的,但我们应当有清醒的意识去审视文本的话语背景,寻求建构的过程。

在评议环节中,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张原老师从社会场景出发,分析了歌谣研究人类学视角和维度是什么,并提醒在研究中不应过于眼光向下。四川大学的姜约博士则认为发言安排十分巧妙,正好符合《侗歌民俗研究》的结构,并肯定了三位同学不同的切入视角。四川大学的银浩老师从最早把音乐人类学引入中国的王光祈先生说起,提出了今天在四川音乐学院传承音乐人类学研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此后的自由讨论环节,来自四所学校的同学和老师们,针对书中提出的“本文”和“文本”的问题分别从人类学、阐释学以及非遗传承等角度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最后,四川音乐学院的杨晓老师和张雪娇老师做了总结发言。在场的学校代表互赠社刊及书籍,晚上9点,此次校际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掌声和思考中圆满结束。

人类学专业的校际交流活动最早由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研究所和西南民族大学“他山学社”的研究生发起,目的在于形成跨校和跨学科的交流平台,沟通不同学校间的学术资源和信息,并提高研究生学习、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联系方式
邮箱:scu2011construct@163.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川大路二段文科楼1区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文科楼
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