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bg
热点推荐
01
02
03
04
创新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创新实践   正文
寻找缺失的“语境”——记2014-2015下学期第四次讲读会
上传时间:2015-05-19 21:49:46 | 发布人:暂无 | 阅读:

2015年5月15日下午四点整,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专业于文科楼250开展本学期第四次讲读会活动。讲读会分上下两场,由2013级博士生史芸芸主持,二十多名本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及西南民大部分师生到场参加,讲读会于下午六点结束。

第一讲由王成平博士主讲,他带来题为《从语境视域解读彝族史诗题目<勒俄特依>的文化根基》的报告。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和追溯了语境概念,作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并且认为“文化语境”的文本分析是可行的研究路径;第二部分介绍了《勒俄特依》的文本现状,认为其一直在历时性的书写传承与现时性的口头演进中发展;第三部分就创作语境、阅读语境以及历史语境三方面对其进行了文本分析;最后是结语,指出《勒俄特依》的建构背负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历史语境,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意义。评议人2012级博士生李国太首先对于语境理论做了补充性回顾,并指出创作语境、阅读语境以及历史语境三维度紧密相关,但它们之间的划分还需仔细斟酌。同时,作为西方理论的“语境理论”,在同西南彝族地区史诗结合讨论时,可能还存在一定距离。随后与会者积极讨论发言,并就语境与意义关系做了探讨。

第二讲由硕士生成昕璘主讲,她带来题为《民间曲艺车灯和牛灯的艺术形式探析及人类学相关表述》的报告。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论民间小戏之灯戏,对其起源、表演特色及其剧目等作出说明;第二部分探析车灯和牛灯的艺术形式,对两者进行历史性溯源,概括介绍二者的演出形式,更细化至对演唱曲词的分析;第三部分介绍了车灯和牛灯中的相关人类学表述,指出自古以来的元宵放灯习俗中“灯”是一种仪式性表达,灯戏与傩戏存有相关之处,同时“鞭春牛”与春祭、驱晦等仪式相关;最后主讲人提出自己的反思,即民间艺术如何传承,艺术之中的仪式因素如何辨别。评议人2014级硕士生张琴认为,报告将田野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以人类学视角阐释车灯、牛灯背后意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她还补充说明民间小戏同祭坛祈神有关,并提醒要将民间艺术放在一个“表演”的情境中进行考察。随后,博士生罗崇蓉补充了舞与巫的关系,李国太则指出“鞭春牛”与农耕文明相关,不能单纯从巫的角度考虑,灯戏与巫的关系可能更密切,需更多关注民间小戏表演的乡土背景。

通过这次讲读会,大家认识到,语境既可以是研究背景,也可以是研究对象,也可以是研究方法。在文学人类学研究中,语境这一要素不可忽视。

联系方式
邮箱:scu2011construct@163.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川大路二段文科楼1区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文科楼
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