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bg
热点推荐
01
02
03
04
创新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创新实践   正文
身份认同:“新华侨”与旧神话——记文学人类学2015年春季第二次讲读会
上传时间:2015-05-03 21:54:52 | 发布人:暂无 | 阅读:

2015年4月12日下午4:00,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学科点2014-2015秋季第二次讲读会在文科楼251室举行。讲读会由2012级文学人类学博士生李国太主持,来自四川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的20余名研究生参会。

讲读会分为上下两场。第一场由2014级比较文学博士生佘振华带来题为“海、岛、民——泰国皇帝岛考察记”的报告。在介绍了考察的背景和对象后,主讲人讲述了其五天考察的内容。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主讲人一方面模仿经典民族志的全方位研究,了解了该岛的民族、经济、生态等情况;另一方面关注了两位研究对象,分别是一位当地的潜水教练和一位华侨摄影师。因为潜水员身上体现了“海、岛、民”三者的关系,并且潜水过程类似于田野的前、中、后三个阶段,而且“潜伴”制度(即每次潜水必须两人以上,潜水员不可以单独下水,以保证安全)体现了海底世界的人际交流等,主讲人将潜水员喻为“海底人类学家”。对于新一批生活在异域的华侨,主讲人将他们界定为“新华侨”。主讲人认为,这一批出生于70、80年代的新华侨不再是出于经济、战争等原因出国定居,他们放弃国内的稳定生活去国外发展,有着从文化夹居者到文化摆渡人的心态转变。随后,评议人2014级文学人类学博士生张波就报告提出了以下质疑:主讲人的问题意识不强,研究对象不一定具有代表性,经典民族志的研究模式没有体现,定义不严谨,如“老华侨”、“新华侨”等。其他同学还就“泰国认同”的概念,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等问题提问了主讲人,并进行了讨论。

第二场由2014级文学人类学硕士生许艺之带来题为“阈限理论解读下的木姐珠神话”的报告。主讲人认为神话与仪式共通,用以分析仪式的“阈限”理论,亦可用之解读神话文本中的叙事结构。《木姐珠与斗安珠》在羌区流传广泛,存有多种异文。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主讲人运用阈限理论解读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的阈限”和“身份建构的阈限”,着重分析了神话文本中的“阈限空间”、“通过仪式”、“再生仪式”等要素。主讲人还从“5.12”以来对羌文化重视与保护,看到木姐珠神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羌族人民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其后,评议人2014级硕士生达西衣伍惹以及其他同学,在肯定报告的理论性和创新性之余,指出了还有需要仔细斟酌之处:阈限理论用以分析神话文本的叙事逻辑,是可行的,但报告的前后有一定的脱节,第二部分以“身份建构的阈限”的阐述值得商榷,木姐珠神话是否在当地具有身份言说,还有待做进一步的田野调查。

在这两场报告中,“新华侨”在多元文化中形成多元认同,羌族人借神话进行身份确认,“认同”作为两位主讲人共同关注的话题,已然成为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词,值得今后更多的讨论。

联系方式
邮箱:scu2011construct@163.com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川大路二段文科楼1区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文科楼
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